返回首页

谁有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

来源:www.dianxin.cn   时间:2023-02-08 10:34   点击:22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谁有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

题西岭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小学语文古诗的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这次小语年会的古诗词教学展评一共有十四堂课,可以说是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合平乐曲的韵律、节奏。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确美、凝炼美、意境美、结构美。古诗教学要有诗有画有意境,重在“读”、“品”、“赏”、“悟”,让学生会其意,悟其神,入其境。这次活动中,14位老师的课精彩纷呈,各有千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诗化的教学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

诗化的语言使学生如沐春风,如浴冬阳,多数教师都是诗一样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或抒情或凝重或简明或精致。如巴州区四小的刘春蕾老师,用有“温度”的诗意语言再现了敬亭山与李白深情凝望的情景。通江五小的何艳老师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江南的美景,巴中市实验小学的杨贵琼老师用诗意的语言引读诗句。

二、以读为主,落到实处。

好诗不厌百回读,课堂上有品读、赏读、范读、引读、赛读、小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梯度的读,孩子们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教师的指导也非常到位,如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标点、读出理解,加上表情和动作读,看着老师的手势读,平声应读得长一些,仄声应读得短一点,当学生读快了,老师让他们舒缓一点,再舒缓一点儿,读出古味。上课时教师的引读也是一大亮点。他们诗一样的语言一引,孩子们自然读得入情入境。如《赠汪伦》一诗中,通江实小的何庆华老师用“感动之情有一尺深,再深一些,有五百尺深,一千尺深了”来反复引读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孩子们读得一次比一次有味儿。还有巴州区十一小的苟敏老师、南江二小的何泽翠老师、平昌三小的付玲老师,他们的引读都非常到位。

三、注重多元整合。

教师注重了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和新旧知识的整合,互相融通,组成知识环。还注重了“诗”、“文”的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巧结合,优势互补,有助于学生理解、积累语言。如平昌金宝小学的何艳老师讲《七律长征》时,就用“讲故事”的方式使“诗”、“文”巧妙整合,南江实小的罗翠华老师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用“画示意图”、“填空”的方式巧解诗意。这次展评还注重了“诗”“画”的整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参加展评的老师能把文中的插图、自制的图片、板书时的简笔画、示意图与古诗有机整合,如通江二小的蔡丽华老师设计的据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练习说话。南江实小的罗老师画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诗意。

四、关注学生,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被尊重,就有浓浓的“温度”,关注学生要落到实处,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观察学生的讨论状况,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要怕学生节外生枝。老师要学会等待,因为课堂需要“安静”,表面的浮华不利师生的深度交流,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很多老师上课时很好地关注了学生,而且无形中还渗透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前查资料”“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意”“没有背诵的学习是不牢固的”等。

其实,老师们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板书有特色,仪态端庄,普通话标准等。但只要是真实的,就总会是有缺憾的。这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1、解读文本没做到多元化,深度解读不够。

2、读应有层次、有梯度。

3、文本中的插图抛之不用,太多的课件流于形式。

4、评价语言不丰富,不贴切。

5、识字、写字训练很少拿入设计环节。

各位老师,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充满诗意的人生,我们共同期待“古树”开“新花”吧!

三、开满鲜花的小路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借由鼹鼠先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遗失花子籽,并且拉长时间轴之后,再不经意间发现惊喜,给小动物们带来欢乐。表达了意外和惊喜之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