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一个心理案例分析,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主要心

来源:www.dianxin.cn   时间:2021-11-09 12:24   点击:307  编辑:王纺 手机版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1900年的第一天,邮轮弗吉尼亚号上,工人丹尼在头等处的钢琴旁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丹尼不顾他人的嘲笑,独自抚养该婴儿,并取名为“1900”,随着弗吉尼亚号往返靠泊于各个码头而逐渐长大。然而不久,丹尼在一次意外事件中丧生。奇迹出现了,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海上琴声所惊醒,循着琴声,居然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演奏。从此,1900开始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至的旅客。期间,1900邂逅了麦克斯和一名清秀动人的女孩,他们的出现,使得1900的内心开始波动,他燃起了欲踏足陆地的冲动。然而1900顾虑于自己在陆地上没有出生证明,没有生日,没有身份,就好像这个人从来没出生过一样,所以最众他没有离开船。他生于船,长于传,死于船。
  请用埃里克森的理论解释1900终身未踏足陆地的原因。

  答: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青少年面临的最主要发展障碍是获得自我认同感——一种对于自己是谁,将要去何方,在社会中处于的稳固和连贯的知觉。
  而自我认同感是在应对许多选择中形成的:我想要什么样的职业,大千世界中我属于什么位置等等。
  埃里克森用认同危机来描述这些青春期个体思考现在的自己是谁,决定“我能(该)做怎样的自我”时会体验到的那种混乱,甚至焦虑的感受。
  如果青少年能顺利渡过这次危机,那么他们将走向成熟的人生道路。而片中的1900似乎一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却又一生没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自己能够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偌大的世界中是何位置,所以,他只能留在船上,不断重复颠簸的旅程。

  专业案例分析模拟试卷

  某女,31岁,大学文化,某机关国家公务员,未婚。
  自述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乖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除了对学习要求很严,还很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找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的活动如果有男同学参加,一般上不会让她去的。事实上她与男孩子的交往并不多,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会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年轻的英语老师,见了该老师,尤其紧张,害怕与该老师眼神接触,后来英语成绩也下降了很多。在中学和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自己,但都因为、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介绍男朋友,一般情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的别人很尴尬。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咨询但又对见心理咨询师很害怕,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上小学前的那个夏天,父母带她回山东老家,一次在与堂哥、堂弟的玩耍中,堂弟要求看看她与男孩子有什么不同,她不知道为什么就同意了,结果她让堂哥、堂弟看了自己的下身,自己也看了他们的外生殖器,甚至还好奇的互相摸了摸。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的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并且从此经常想起此事,怕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以至于最后连同性都害怕了。这种担心与害怕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过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愿意与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所以特别害怕与他人目光接触,害怕与他人交往。

  根据以上案例,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行为:对异性(继而对同性)而退缩、回避。
  内心体验:青春期性焦虑;成人期道德冲突被唤起,焦虑、抑郁情绪体验
  社会功能:对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恋爱受影响。
  2、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哪些资料?
  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
  1)有无性幻想。
  2)是否确认男英语老师也爱上自己,并且他的言谈举止都含有向自己表达爱情的意思;一人独处时,能否听到该老师呼唤自己。
  3)自己是否曾经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效果如何?
  4)家人或朋友劝解、帮助下,情况是否有所好转?
  5)人格测评
  3、本案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按许又新教授关于心理冲突性质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最可能的诊断是:(性道德冲突导致的)异往心理与行为障碍,属于心理障碍。
  按许又新教授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维度诊断法,可诊断为神经症:异性恐怖症。
  4、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按许又新教授心理冲突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求助者冲突为道德性冲突,属于“常性冲突”不属于神经症性冲突。故可诊断为心理障碍;
  按许又新教授关于从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方面诊断神经症的要求,该案例病程超过10年(从读大学开始),其精神痛苦程度,由于性道德冲突,使自己陷入焦虑、自责之中,以致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其社会功能受到损害,自认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多次调动工作,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受批评,为此感到非常苦恼。年过30,仍无法进行恋爱。因此可诊断为神经症,异性恐惧症,进而出现恐人症症状。
  两种可能的诊断,按轻加重时从重原则,可选后者。
  5、还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
  与精神分裂症鉴别
  (现有资料中未见钟情妄想症状以及相关的幻觉,对自己的症状有自知力,力图摆脱)若在进一步搜集的资料中另有所见,可考虑改变诊断。
  6、请你对该案例进行病因分析。
  童年无知的性好奇和性游戏受到惩罚后,内化为模糊的性道德冲突,这是童年早期经验,致病内在根源。在性成熟时,生理卫生课堂上,谈到青年人的敏感话题——性问题,此时,将童年期的、已被遗忘的性道德冲突激活,形成现实的性道德冲突,导致在性道德问题上产生自罪感,从而使他对异往产生心理障碍。
  7、假如你是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划怎样与她商定咨询目标?
  确定咨询目标: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谈话法,进行行为功能分析(functional---analysis of beavior)即环境----行为----后果分析和机能---认知分析(functional---cognitive--analysis)即认知结构对行为的影响,共同协商,将咨询目标锁定在认识结构的重建上。向求助者说明:童年性游戏的合理性以及惩罚后的性道德冲突的不合理性,使她确认当前有关性道德的,思维模式有误。使求助者理解到,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并建立合理认知模式的必要性,以及用合理的认知模式调整她的恐惧情绪、使用可量化的行为变化为指标,矫正她的不适应行为,是彻底消除自身心理行为障碍的有效方法。从而使求助者同意并接受上述总体咨询目标,同意实施认知---行为矫治。
  在求助者接受了总体咨询目标之后,告知求助者,该矫治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1)进行自我观察,并以内部对话方式使固有错误认知模式明朗化;2)认识错误认知模式与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3)引导求助者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使旧认知模式通过吸收或移植或综合的方式转化为新认知模式,并使用内部语言的自我对话方式将新认知模式确定下来;4)用可量化的外部行为作为指标,将新的认知模式贯彻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最终矫治不良情绪,形成新的有效行为。
  8、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拟定咨询方案。
  对某人的咨询方案(在与求助者达成口头或书面形式的咨询协议后,实施以下方案)
  1、 咨询总体目标:(改变旧有的、建立新的认知模式,消除性道德冲突,改变不良行为。)
  2、 方法选择与理由:
  a、采用方法:认知---行为矫治法
  b、选用认知-行为疗法理由是:求助者有早期形成的不良经验,并形成了相对稳固的错误认知模式,求助者后来的痛苦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都与错误的认知模式相关。为此整个矫治过程应以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并辅以行为治疗手段,用行为治疗的量化手段评估认知模式转化的程度,用行为改变强化、促进和巩固新建立的认知模式。
  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的。
  3、 矫治的操作原则
  1) 通过谈话,使求助者充分认识自身现有的行为与环境不相适应。
  2) 充分认识产生不适应行为的内在认知结构。
  3) 促使求助者改变固有的错误认知模式,初步接纳新的认知模式。
  4) 指导求助者在现实的生活中,以量化的行为为指标,通过新认知模式的运用——巩固——再运用——再巩固的过程,逐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体验和行为,最终达到矫治的总体目标。
  5) 操作过程中,如出现求助者出现依赖而无法解决,求助者坚决不再进行咨询,咨询失败或求助者违约等情况,应及时中断咨询。如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出现精神病症状或与求助者之间不能保持良好的咨询关系,应及时转介。
  注:新旧认知模式的转换有三种方式:吸收、移植、综合,在该矫治的过程中,结合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使用。
  4、 具体操作步骤:
  (一)心理帮助阶段:
  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具体矫治阶段分为:自我观察阶段、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有关变化的认知阶段。
  1)自我观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求助者进行指导,使求助者改变原来的概念系统。求助者早期的性道德冲突及对自己不纯洁的评价是求助者内部对话中所包含的主要消极自我语言和自我表象,通过自我对话使求助者用与原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问题和症状,产生与原来的不适应行为或思想相抗衡的思想或行为。儿童阶段的性游戏属于儿童交往过程中是正常事件,不是不道德的事情,早年被母亲批评是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儿童,求助者内化了这种模式,也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儿童,而这样的认知模式是错误的。通过指导求助者进行自我对话,了解其不适应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自己儿童期的行为不是不道德行为,不是羞耻的、不纯洁、下流的;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眼光看待成人。
  评估效果的指标:
  谈话法:通过外部语言表达,让求助者说出自己对认知模式的理解。
  2)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指导求助者通过自我观察的内部对话,建立起与原有不适应行为不相容的新的行为链。在这一阶段,通过内部语言的转换引导,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并使其根据新的概念以一种更有效的应付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在这阶段,使求助者自己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强化新建构起来的认知模式,并以新的认知模式指导行为。帮助求助者自己认识到,一方面自己不应用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儿童时期的行为,另一方面即使别人知道童年的事情,也不会说她下流,说她不纯洁而拒绝和她交往的。并以此而鼓励求助者与人交往。
  评估指标:a)通过外部语言,让求助者说出新的认知模式;b)观察求助者的行为,看旧有行为模式是否发生改变,是否按新认知模式行事。
  3)行为改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求求助者每天都按照新的认知模式做出相应的应对行为,在新行为的塑造中,可使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即逐步改善求助者回避他人的行为。可实施的行为改变阶段有:a)见人能感到放松 b)能与他人交谈 c)可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情等 d)可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求助者的良好行为,并鼓励其继续下去。
  评估指标:观察求助者行为,看求助者是否有效实现每阶段目标。
  (二)、巩固提高阶段:
  对求助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良好行为进行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使新的行为模式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进而改善求助者的基本症状,改善求助者不良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评估指标:观察法,观察求助者是否将有效行为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
  5、 咨询效果的评估
  完成阶段性评估后,使用以下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
  1) 访谈法:求助者自述咨询后的认知模式、情绪状况及行为状况
  2) 观察法:观察求助者的情绪、行为是否发生改变,有建立稳固的合理的行为模式,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缓解。
  3) 测验法:使用SAS,SDS对求助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测量,对比咨询前后情绪变化结果;使用SCL-90查看咨询后求助者生理心理行为症状的缓解程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